
(一)核心技术参数
参数 | pTau181(货号 27812) | pTau217(货号 27904) |
---|---|---|
检测范围 | 3.6-230 pg/mL | 11.09-710 pg/mL |
灵敏度 | 3.06 pg/mL | 8.07 pg/mL |
样本类型 | 人 CSF | 人 CSF |
交叉反应性 | 仅识别人源 pTau181 | 仅识别人源 pTau217 |
检测时间 | 约 16 小时(含过夜孵育) | 约 16 小时(含过夜孵育) |
稳定性 | 2-8℃储存至少 6 个月 | 2-8℃储存至少 6 个月 |
(二)性能验证数据
线性关系:通过系列稀释标准品,pTau181 和 pTau217 均获得 R²>0.99 的标准曲线,显示优异的线性关系。
回收率测试:在 CSF 中添加标准品,回收率范围 95%-105%(均值 101%),证明检测准确性。
精密度:板内变异系数(CV)<7%,板间 CV<9%,确保结果重复性。
(三)技术优势解析
双抗体夹心技术:试剂盒采用预包被的抗 pTau 捕获抗体和生物素化检测抗体,特异性识别特定磷酸化位点(如 pTau181、pTau217),避免与总 Tau 或其他磷酸化位点的交叉反应。
高灵敏度设计:检测下限达 pg/mL 级,可有效区分健康人群(CSF pTau181 约 150-300 pg/mL)与 AD 患者(CSF pTau181>450 pg/mL)的微小变化。
标准化流程:12×8 孔可拆卸板条设计,支持单次检测 8-96 个样本,适配不同实验规模需求;全程操作仅需 16 小时(含过夜孵育),减少实验耗时。
样本兼容性:专为人 CSF 样本优化,避免血液成分干扰,同时兼容大鼠、猕猴等动物模型样本,为基础研究提供便利。
三、检测原理与实验流程
(一)检测原理
捕获阶段:预包被于微孔板的抗 pTau 抗体特异性结合样本中的 pTau 分子;
信号放大:生物素化检测抗体与捕获的 pTau 结合,随后加入链霉亲和素 - 辣根过氧化物酶(HRP)复合物,形成 “抗体 - pTau - 生物素抗体 - HRP” 复合物;
显色反应:加入 TMB 底物后,HRP 催化底物显色,颜色深浅与样本中 pTau 浓度成正比;
定量分析:通过酶标仪检测 450 nm 吸光度,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样本中 pTau 含量。
(二)实验流程概述
样本预处理:
CSF 采集:采用腰椎穿刺获取 CSF,离心(3,000 rpm,10 分钟)去除细胞碎片,避免溶血;
样本保存:CSF 可在 - 80℃保存,避免反复冻融;
稀释要求:样本需按 1:100 稀释后加入孔板,确保检测在标准曲线范围内。
加样与孵育:
标准品和样本按 1:100 稀释后加入孔板,4℃过夜孵育;
依次加入生物素化抗体(37℃孵育 30 分钟)和 HRP 复合物(室温孵育 30 分钟),每次孵育后需彻底洗涤以去除未结合成分。
显色与检测:
TMB 底物避光显色 15-20 分钟,草酸终止反应;
酶标仪读取 450 nm 吸光度,扣除 540 nm 背景值后计算结果。
(三)关键注意事项
样本处理:
溶血样本可能释放内源性过氧化物酶,干扰检测结果;
脂血样本需超速离心(10,000 rpm,30 分钟)去除脂质颗粒。
温育条件:严格控制孵育温度和时间,避免温度波动影响抗体 - 抗原结合效率。
洗涤步骤:使用试剂盒配套洗涤液,每孔洗涤 5 次,每次浸泡 1 分钟,确保彻底去除未结合成分。
安全防护:TMB 底物具有潜在致癌性,需戴手套操作;终止液草酸需避免接触皮肤与黏膜。
四、应用领域与研究价值
(一)临床诊断与监测
阿尔茨海默病(AD):
早期诊断:CSF pTau181 结合 Aβ42/Aβ40 比率可提高 AD 诊断特异性(AUC=0.89);血浆 pTau217 在无症状 AD 风险人群中升高早于神经退行性改变,辅助早期筛查。
病情监测:动态监测 pTau 水平可评估疾病进展及药物疗效,如抗 Tau 抗体治疗临床试验中,pTau 下降与临床症状改善呈正相关。
其他 tauopathies:
额颞叶痴呆(FTD):CSF pTau 水平显著低于 AD,结合 pTau181/pTau217 比值可辅助鉴别诊断。
进行性核上性麻痹(PSP):CSF pTau 水平升高,与疾病严重程度及生存期相关。
药物研发评价:
评估抗 Tau 药物(如 Tau 聚集抑制剂)的药效,监测治疗过程中 pTau 水平的动态变化;
在血脑屏障通透性研究中,结合血浆 pTau 检测可评估药物脑内递送效率。
(二)基础研究应用
神经损伤机制研究:
通过检测 pTau 生成量,解析不同损伤模型(如氧化应激、缺血再灌注)中轴突损伤的分子机制;
研究 Tau 蛋白与其他神经退行性标志物(如 α-synuclein、TDP-43)的相互作用网络。
动物模型研究:
构建 hTau 转基因小鼠模型,研究 Tau 聚集与神经退行性变的因果关系;
模拟 AD 病理过程中,分析 pTau 水平变化对突触可塑性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。
新型生物标志物开发:
结合质谱技术,鉴定 Tau 蛋白的翻译后修饰(如多巴胺化、泛素化),探索其与疾病进展的关联;
开发血浆 pTau 检测方法,推动非侵入性 AD 筛查技术的临床转化。
五、质量控制与结果解读
(一)室内质量控制
标准品验证:每次实验需包含标准品曲线,确保标准品吸光度值在试剂盒提供的范围内。
阴性对照:使用试剂盒提供的阴性对照 CSF,其 OD 值应低于临界值(通常为 0.1)。
重复性检测:对同一样本进行重复检测,确保 CV<10%,否则需重新实验。
(二)结果解读要点
生理波动:CSF pTau 水平受年龄、性别、肾功能等因素影响,需结合临床背景综合分析。例如,老年人 CSF pTau 水平轻度升高可能与生理性神经退变相关。
疾病特异性:pTau 升高可见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,需结合其他指标(如 Aβ42、总 Tau)及影像学结果进行鉴别诊断。例如,AD 患者表现为 CSF pTau 升高伴 Aβ42 降低,而 FTD 患者 pTau 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。
动态监测:单次检测结果需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标志物(如血浆 GFAP、CSF pTau217)进行动态评估。例如,在抗 Tau 药物临床试验中,pTau 水平下降需持续 6 个月以上方可视为治疗有效。
六、总结与展望
- IBL America. Phospho-Tau (Human) ELISA Kit Product Manual. 2025.
- Kawarabayashi T, et al. Clinical evaluation of cerebrospinal fluid p217tau and neurofilament light chain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's disease or other neurological diseases. J Alzheimers Dis. 2023;96(4):1623-1638.
- Hampel H, et al. Total and phosphorylated tau protein as biological markers of Alzheimer's disease. Exp Gerontol. 2010.
- De Meyer S, et al. Comparison of ELISA- and SIMOA-based quantification of plasma Aβ ratios for early detection of cerebral amyloidosis. Alzheimer's Res Ther. 2020.
- Villeneuve S, et al. Plasma p-tau217 predicts future cognitive decline in cognitively unimpaired individuals. Alzheimer's Dement. 2025.
- Zhang L, et al. Ultrasensitive and point-of-care detection of plasma phosphorylated tau in Alzheimer’s disease using colorimetric and surface-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dual-readout lateral flow assay. Nano Res. 2023;16(5):7459-7469.
- Bayoumy S, et al. Clinical and analytical comparison of six Simoa assays for plasma P-tau isoforms P-tau181, P-tau217, and P-tau231. Alzheimer's Res Ther. 2021;13:198.
- UmanDiagnostics. NF-light® ELISA Product Manual. 2025.
- Cleveland Clinic. Neurofilament Light Chain Fact Sheet. 2024.
-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. Multi-center validation study of NF-light ELISA. 2024.